- 2022/12/30
- 4755
每年冬至都落在12月21~23日之間,因為日期並非固定,所以也稱為活節。老一輩稱「冬節」是24節氣中最早訂出來的一個,它是曆算訂定節氣的基準,這天晝日最短、夜晚最長,可以說是個極陰之日。但「物極必反,盛極而衰」,因此冬至也被視為陽氣回升的初始日,有「冬至陽生春又回」的說法是個很重要的民俗節日。
早在周朝,就有在冬至當天祭天以迎來初始陽氣,並且祈禱消除災難與瘟疫。到了漢代,冬至進一步正式成為一個節日,傳統習俗的冬至有三天,冬至前一天叫做「小至」而冬至當天又叫做「長至」隔天稱「至後」,所謂「家家搗米做湯圓,知是明朝冬至天。」人們在「小至」製作湯圓,「長至」當天煮來祭祀祖先與神明;在臺灣,人們會把糯米磨成漿然後瀝水成為「圓仔切」再染色搓成紅、白小湯圓,煮成「清圓」也就是煮好加糖水的小湯圓,來祭祀神明跟祖先祈求平安過好年,祭祀好後,全家一起吃湯圓稱為「添歲」。
除了吃湯圓祭祖外,早期民間還有把祭祀過的湯圓沾在門窗、櫥櫃上來犒賞器物,據說這是源自於「五祀」的舊俗,是表達對這些器物的感激之情稱為「餉耗」,古人甚至還會把湯圓沾在耕田牛的牛角上,稱為「圓仔釘」。
關於「餉耗」有一個悲傷的故事,相傳舊時福建地區曾經有個貧窮家庭,因故在冬至這天進城,但途中妻子卻突然病逝,籌不出喪葬費的父親只好將女兒賣給大戶人家當丫環來埋葬妻子,但是才失去母親的女兒又得知自己被賣掉而傷心昏厥,父親當時向人討到一碗湯圓,讓女兒喝下熱米湯,後來女兒醒來,父女傷心的離別並將最後一顆湯圓分成兩半分別吃下,希望能一家能有團圓的一天,後來在有錢人家當婢女的女兒,每年都相當思念著父親想著跟爸爸團圓,於是她每年冬至都借著犒餉門神的名義把湯圓黏在門上,希望父親看到能找到自己...